科学研究
嵇成中:教育新理念与围棋教育变革 (中)
概要:
浦江围棋学院举办了“2018围棋教育与围棋产业化高层论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嵇成中教授发表了《教育新理念与围棋教育变革》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要点整理。
教育新理念与围棋教育变革-上,我们讲到了关于教育的思考,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试题”。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把你的思维带到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因为我们思想是有惯性的,我们以为我们现在做的这一切都是天然合理正确的。我们必须寻求变革。
什么是变革?从已知到未知。变革,就是要寻找痛苦,要脱离你的舒适区,要有创造。创造的“创”是什么意思?“创”字在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跟一般人相联系用得最多的地方叫“创可贴”。创,就是打开一个伤口,就是从你的舒适区里脱离出来,就是要走出全新之路,才能看到全新前景。
但是这个“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有思维的惯性。比如我在深圳经常问老师:什么老鼠两条腿?很多老师非常认真地长时间思考,然后给出答案:袋鼠两条腿。我去过澳洲,跟袋鼠亲密接触过,袋鼠四条腿,前两条腿短一些而已。然后想了半天,最后给出答案:米老鼠两条腿。我紧接着再问:什么鸭子两条腿?他脱口而出:唐老鸭。“米老鼠”为什么想了半天?“唐老鸭”为什么脱口而出?因为“米老鼠”是未知的,“唐老鸭”是和“米老鼠”相提并论的,我们有一个思维惯性。“唐老鸭”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它不充分,因为所有的鸭子都是两条腿。这就是思维惯性使然。
所以,变,它的唯一特性就是不可改变,一直处于改变当中,围棋,和围棋教育本身也是这样。围棋本来不是十九道棋盘,我们看到十三道、十五道、十七道棋盘,发展到今天,现在在日本还有二十一道、二十三道围棋,它的规则是人定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怎么变?大家看图上这个人,克雷顿·克里斯坦森。今天世界上的综合大学,如果投票的话,排名第一的,我想大多数人可能投给美国的哈佛大学,可能没有太大的疑义。哈佛大学最重要的学院,最具影响力的学院,就是它的工商管理学院,这位克雷顿·克里斯坦森先生就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院长,世界最著名的创新大师。他以前研究社会创新,企业创新,而最近写了一部书,就是《教育创新——搅乱课堂,破坏性创新如何改变世界的学习方式》。
他们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叫延续性创新,一种叫破坏性创新。所谓延续性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动,没有改变传统事物的结构和性能。比如,2017款的车,灯是圆的,2018款的车,灯变成菱形,它是跟原来不同了,有所创新,但是这个车的发动机、结构性能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创新是皮毛,它属于延续性创新。而整体的,特斯拉,它这个车跟你传统的就不一样,现在无人驾驶又比那一种车创新更进一步,就是结构性创新,颠覆式创新。
这本书,台湾把它翻译成《来上一堂破坏课》,而在中国大陆,“破坏”这个词在汉语里边不具有建设性,我们把它改成“颠覆式创新”,就是改变事物的结构和流程。
那么教育,怎样才能改变它的结构和流程?
我们来看看十九大精神。我认为,十九大精神就是“三来”。哪“三来”?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本来”,记住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是也不能封闭,要“吸收外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够“面向未来”,它对我们今天从事教育和围棋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不忘初心,把根扎深,才能把“中国梦”做大。我们不光要看世界各国的现状,还要回望我们祖宗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梦”做大。
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健全人格非常重要,今天围棋教育仍然肩负着培养健全人格这样一个任务。那么今天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觉得主要在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主导性,一个是提升亲和力。加强主导性,就是要以我为主,弘扬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升亲和力,就是让它从比较呆板严肃的面孔变得可爱,这样它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功效。这里呢,我们说弘扬民族文化,就是中国精神,把中国精神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去抵制自我贬低和自我放弃,认识本民族文化独特的价值,以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我刚才听林建超主席的讲话,我就觉得他具有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非常棒。
变什么?首先要变什么?首先要转变观念,观念变了,行为才能变。如果你的认识不变,你的方向不变,你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离真理就越远。那么那些观念呢?我这里准备了8个观念。
一、教育的新理念
1.有趣比有用重要。
改变以苦为荣的文化观,让“弈者”快乐起来!
2.过程比结果重要
我到美国的学校去,看他们这个班级考试,数学出了个题,有25个圆块,90个方块,要学生建立一个算式,减法,90减25,要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这个题。你看这孩子上来做,做了半天,他居然没有答案,全是画的。你发现跟我们的考试有什么不同?我们的考试,是出一张试卷,印刷成若干份,每人发一份,大家同时做。他这个考试是一个一个上来,拉出来溜溜,不是同时。那别人做过了不是有答案了么?还要你做么?这孩子就没有答案。换了一个孩子上去,这孩子上去就写了:90-20=70,70-5=65,那自然了,这孩子肯定比刚才那孩子强。为什么?黑头发,黄皮肤,不是中国人也是东亚的。问题在这个地方吗?不在。又换了个孩子上去,他先在白板上画了9个长方块,然后把第一个给擦了,第二个给擦了,最后那个呢,在中间画一条线,把下面半个也擦了,然后把剩下的写上值,10、20、30……65。
这是几年级的孩子?多大的孩子?小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这样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题目上搞得如此复杂。我们中国的孩子根本不是问题。于是有人说,美国的教育就是不如我们。你从表象上看是不如我们,但是你没有明白,美国的老师要求学生做这个题目的时候,他就有一个附加条件,一个一个上来做,前面孩子用过的方式你不准再用。这样这个题目一下子就变难了。本身它给我们强调了一个什么观念呢?独特性。你怎么样,和别人怎么样,是有差别的,要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去做这个附加条件的题都有难度。
所以为什么说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孩子有创造性,他解题能力并不是特别强,就是在这种一点一滴的过程中把自己内在的独特的创造性发掘出来,这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我们是一张试卷发下去大家都一样,只看你的结果,答案对不对,不管你的解题路径是不是个性化。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就是过程比结果重要。各种过程是你自己解题的思考路径,而不是老师教你的固定套路。
南京师范大学有个数学系教授,他写了一本书,里边讲到一个故事。一个大学数学教授,晚上下班回到家,自己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晚饭的时候爸爸问女儿,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呀?女儿说学了数学。学了什么数学呢?学的是“集合”。这个概念在中国可能要到中学才涉及到,小学一年级就将“集合”。爸爸就问女儿老师怎么讲的?女儿说:老师一上课,就是男同学站起来,男同学集合;女同学站起来,就是女同学集合;白皮肤站起来,白皮肤集合;黑皮肤站起来,黑皮肤集合;黑皮肤站起来,亚洲人集合。爸爸听了后拿起一把餐具刀叉放到女儿面前,问女儿这是不是集合?女儿回答说不是。为什么不是?女儿说:因为不能站起来,所以它不是集合。
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就是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先入为主,你说他听,被动地接受。你不知道在他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概念,“站起来”成为“集合”的必要条件。因此今天的教学需要反转,老师先不说,等学生进入问题之后再说。你说他听,这是最传统的方式,你要让他参与、表现、干预。这才是现代教学方法。
3.自主比他主重要
大家看这个孩子,拍照的时候6岁半,他是最年轻的“中国大学MOOC”课程证书获得者。在我们过去的经验里,6岁的孩子怎么跟大学有关系?大家知道这个“MOOC”是什么意思吗?MOOC,就是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网络课程,就是中国开放大学。我在网上看到这个就很好奇,我就去检索这孩子是哪里的?6岁的孩子怎么获得大学课程证书啊?我一检索,广东人。再一查,说是深圳的。然后找深圳教育局的人一查,深圳龙岗区一个民办学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获得了中国大学MOO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证书,84.21分,这孩子叫陈昊廷。教育局长给他们校长打电话,校长说这孩子现在就在我办公室,你可以跟他交流。我拿起电话就在想,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跟“大学”建立联系?我问他,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他说是爸爸软件工程师,妈妈是开网店的,我们一家三口都在网上。
我晚上跟他爸爸通了电话,湖南邵阳人。我说你怎么把孩子培养到这一步的?全中国获得大学课程证书年龄最小的孩子。他说我在网上看到别人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和孩子一起学编程》。他自己是学建筑的,也懂一点计算机,因为二十一世纪文盲不再是不会读写,而是不会编程,二十一世纪的语言就是编程。那么他就去买了这本书,回来想和他孩子学呢,毕竟孩子很小,需要一些基础知识。他爸爸就说,你要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我又没时间教你,怎么办呢?我们到网络上找一门课程,就找到了这个中国大学MOOC。注册,参加学习,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参加考试,最后得了84.21分。
有人说他是神童,我说不是神童,只是你给他提供了一个路径,他的潜能就表现出来了。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只是没有给他提供这种路径。
网易有个专栏,叫网易公开课,公开课里有个专栏叫可汗学院。可汗学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学校,每个月面向全球招收20万名学生,现在陈昊廷就在那上面学习。回家上学,在全球都逐渐成为风靡的趋势,美国每年有200多万孩子离开学校。这是什么带来的?就是网络,网络让人遇见更好的自己,网络让一切都有了更大的可能。
我们学校的教育,都是“他主”教育,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老师要考你,别人要你学。而网络上的学,是“自主”的,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节奏、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向、学习的进度,这种学习才叫真正的自主学习。有很多孩子,他们现在学围棋,也是通过网络学习,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有一位全球著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苏嘎他·米特拉,研究的课题是利用网络视频进行自我学习。他本来在印度做计算机研究,因为印度贫富分化比较大,他在高楼大厦的办公室里做研究。有一次休息的时候,他从玻璃幕墙往外一看,贫民窟的孩子在泥泞的路上奔跑。他突发奇想,在贫民窟的墙上掏一个洞,离地大概三英尺高,把电脑装进去,旁边装上摄像头,就看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这些孩子们面对电脑会做出怎样的反应。结果发现,装上去4个小时之后,一个8岁的男孩就会浏览网页了,14个小时之后,这个8岁的孩子就会教一个6岁的女孩使用电脑,一天之后,居然就有一个男孩做一个摄像机,一个大黄蜂在围着他转。他觉得只要给他们提供了路径,教育会自然发生。
他就开始了实验之旅,从1999年到2009年,搞了10年。他到世界各地去,贫困地区,像柬埔寨、南非。他到印度北部一个乡下农村,带着电脑,找来12个12岁的女孩子,说我要求你们用计算机,通过英语学生物工程。那些孩子从来没上过学,还讲方言。她们说怎么学?他说我也不知道,我把计算机放在这里,两个月以后来看你们。
两个月以后,米特拉又来到这个村庄,这些孩子来了。他问你们看干什么?她们说我们在看计算机。问学会了什么?说什么也没学会。这时候有一个女孩子举手,说:“老师,我只知道错误地复制DNA分子会导致遗传疾病。”你看这句话,表示教育已经真实地发生了,只不过不是以我们定义的语言和方式出现。所以,米特拉说:“如果孩子们有兴趣,教育就会自然的发生。”这就是“自我教育实验”。给他提供了环境提供了条件,教育会自然地发生。
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什么?每一个学习围棋者,每一个下棋者,在下棋的天地里,都是一个主宰。在学校的语境里都是被别人主宰,围棋,给学棋者提供了一个自我主宰的空间,是一种自主学习。他怎么下,完全由下棋人自己建构。
4.整体比局部重要
麻省理工的这位彼得·圣吉教授,继德鲁克之后世界最伟大的管理学家,他出了一本书,叫《第五项修炼》,被《金融时报》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五部工商管理巨著之一。他的《第五项修炼》开篇对我影响最大,是这样写的:从很小的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拆解问题、如何拆分世界,这样做显然会使复杂的任务和课题变得更容易些,但是,我们却在无形中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我们丧失了对更大的整体的内在领悟能力,再也看不清我们采取的行动所带来的各种后果。而当我们试图“考虑大局”的时候,我们总要在脑子里重新组装那些拆分出来的部件,给它们编组列单,就像用打碎了的镜子重新拼接起来观察世界一样,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放弃了对整体的关注。
他这段说的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大部分是分科教学,你打开教育部的课程安排,小学课程有17个门类,各干各的事,每个人都说自己那门很重要。而人面对的真实世界却是一个整体,你面对真实世界的时候,不是说这是一个物理问题,那是化学问题,这是历史问题,没有,它是一个整体,我们需要整体把握。而围棋,就是一个让人整体把握、整体思考、让人具有整体思维的东西。
5.比特比原子重要
比特是信息的单位,原子我们通常把它当做“物质”的代称,这里是说信息比物质更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哈佛大学Rose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技术不是必须的,但技术是关键的!”这个听上去有点逻辑上的悖论,不是必须的怎么能是关键的?怎么解读?Rose教授说:“在一个没有技术的穷乡僻壤,在一个欠发达地区,在一个落后的非洲地区,教育要不要继续?当然,教育要继续。但是,如果你生活的环境,和你的同行,都在使用技术,而你却没有使用技术,那你就一定落后。”从这个意义上他的解读是符合逻辑的。我们现在已经身处在一个技术的环境里,跟我们干同样活的人,他们也使用了技术,而你不使用,你可能就要落后了。
我们现在已从“移动比特辅助移动原子”的时代,迈向“移动比特替代移动原子”的时代。过去要买一本书,那个书我们把它当做“原子”,你可以通过网上下单,人家把书这个“原子”送来。你在网上传递的是“比特”,人家把书送来是“原子”,这是“比特”辅助你把“原子”给移动了。但是今天,我完全不要去买那个书了,我只要下一个电子版。移动比特替代移动原子,不要书本身,全是信息,已经进入这个时代了,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午林建超主席也讲到了大数据的问题。围棋教育和大数据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建构。苹果公司发现,传统的销售方式,发现不了销售背后存在的问题。通过大数据,他们发现了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的问题。苹果的笔记本电脑,销售额迟迟不能大幅度提升,他们做了各种尝试,比如改进库存管理,提升员工服务水平,还有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这些都不能让他们觉得满意。通过大数据,他们发现一个问题,当苹果笔记本电脑在销售台上,屏幕与键盘呈70度夹角的时候,情况发生变化了。因为这个夹角是让人看上去最不舒服的角度,这时人们会下意识地用手去调整屏幕,来回晃几下,调到人们觉得最合适的角度。
这时候,人们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就增加了,购买的可能性就提高了。于是,苹果公司要求销售员工在顾客离开之后要把笔记本电脑调到70度这个让顾客最不舒服的视角。这跟传统的销售要让顾客感到舒服是不一样的。在这样大数据的挖掘之后,苹果笔记本电脑的销售提高了15%。
因此我们今天的围棋教学,是不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当然,不是一下能够建构起来的。这些对我们都是很有启发的。因为通常你看不到,你必须看到数据背后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要基于大数据谈教育创新。那么围棋教育,通过大数据对“弈”者行棋风格特点的数据分析,发现“弈”者的优点、强项、短板和心理特质,使我们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围棋教育。
对弈数据分析月报表
6.平衡比速度重要
人生如棋局,开始的时候总是从低的一端向高处走。每走一步,下一步就变得更加困难,越到高处,就越难找到平衡。当你以为自己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你可能开始走下坡路了。于是我们发现,你永远无法站在你眼中所看到的那个高点。什么地方是高点?经过反反复复多次挣扎,要站在高点是非常困难的。高点在哪里?高点就是平衡点,平衡点就是最高点,对人生,对棋局来说都是这样。
围棋,就特别强调平衡。把握平衡,我们的“围棋十诀”几乎都阐释了这样一种理念,这十句话都讲的是平衡。而平衡,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中庸,中国人讲中庸,不偏不倚。中庸有三个要素:不偏不倚,坚持原则,和为贵。如果掌握好了,不仅棋的水平能提高,而且人生也过得平衡。
7.动脑比动体重要
最近有个研究,一位叫山中伸弥的日本人,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教授认为,大脑是身体每个机能的指挥中心,如果脑细胞充分活跃,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和养分供给,身体机能会自动调动身体各部位可余能量向大脑集中,习惯性深度思考能有效缓解脂肪的局部富集。
他的研究很快得到挪威生理学教授梅布里特及其丈夫爱德华的呼应,爱德华夫妇认为:
近半个世纪全球平均寿命增长超越了前十个世纪,这与信息爆炸促进大脑高速运转直接相关,越是人类发展指数越高的国家,其国民平均寿命增长也越快。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就是因为信息爆炸促进了大脑的高速运转,深度思考使人的寿命得以延长。
另外,还有一个瑞典的科学家,他的研究表明,机械性重复运动按千次单位计算,每增加一单位将明显导致心肌损伤和大脑钝化。职业运动员晚年患老年痴呆症和各种心肌综合症的风险显著高于常人。职业运动员很少有长寿的,而长寿的人大都是脑力工作者。中国长寿的人群主要聚集在哪里?中科院的院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大都八九十岁还步履稳健,思维非常敏锐。他们运动并不多,但思考得多。霍金也是个很好的例子,得了这么严重的疾病,在轮椅上几十年,还活到70多岁。所以,深度思考有助于人的健康,是最好的养生方式。所有研究和案例都同时表明:多多用脑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和长寿秘诀。人不一定非要长寿,但做到至死也不老,这就必须养成习惯勇于思考。一般人通过下围棋这种深度思考,就可以调整和锻炼大脑,所以对于成年人学围棋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8.竞技比学术重要
竞技不仅仅是运动。围棋有胜负,你不可能保证你每一次都赢。围棋下得好的人,他一定经历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彷徨等逆境的历练。那么经过这样的历练之后,人就会具备这样特殊的心智禀赋,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难以击垮的信心;
二,懂得如何去竞争;
三,善于与他人合作。
具备这样心智禀赋的人,他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创业中就会占据上风。著名的美国大学常青藤联盟是个什么联盟?最初的时候,它是一个体育联盟,而现在人们把它当作学术联盟,它实际上不是学术联盟,而是体育联盟。所以,竞技比学术更重要,因为善于竞技的人,更多的会成为社会精英。